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专栏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一)
发布时间:2022-10-17     作者:     访问量:226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一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八十多篇重要文献,分七个专题,共计二百五十九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一、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人类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起一堆东西,最后一看都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

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4月10日)

今年以来,我国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严重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映强烈。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2013年4月25日)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2013年4月25日)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以来,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影响几亿人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2013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4年3月7日)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6日),《人民日报》2015年3月7日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2015年10月26日)

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3页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

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在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1页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马克思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曾列举了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等由于砍伐树木而导致土地荒芜的事例。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带曾经水草丰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反映,三江源地区有的县,三十多年前水草丰美,但由于人口超载、过度放牧、开山挖矿等原因,虽然获得过经济超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湖泊锐减、草场退化、沙化加剧、鼠害泛滥,最终牛羊无草可吃。古今中外的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另一方面,我们也具备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和能力了。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2016年11月28日)

我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情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比如,我分别就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多次批示。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4月10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的贺信》(201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1日

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2013年9月7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3年9月23日-25日)

单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增长不可持续,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2013年10月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40-441页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4年3月7日)

有人说,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贵州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难免的、必须的。这两种观点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了,都是不全面的。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实际上,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贵州这几年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4年3月7日)

我说过,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4年3月7日)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我们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要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4年3月7日)

坚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大江大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考核“三管齐下”,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在福建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4年11月1日、2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日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

——《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年12月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3-244页

从生态环境看,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雾霾频频光临,生态环境急需修复治理,但环保技术产品和服务很不到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但差距也是潜力。总之,这些潜在的需求如果能激发出来并拉动供给,就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9日)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9日)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14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

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正在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结构,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5年3月29日),《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

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2015年5月29日

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在贵州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6月16日-18日),《人民日报》2015年6月19日

《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6页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页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2015年11月7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1页

我们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2015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9日

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我国现有一千三百九十二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百分之六十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贫困村。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

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6页

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缩小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间的差距。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着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2015年12月18日)

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住绿水青山要抓源头,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2015年12月18日)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6页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20页

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6年2月1日-3日),《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

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6年3月10日),《人民日报》2016年3月11日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治理防护的措施,而且要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管理和保护,而且要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2016年5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2页

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2016年11月28日)

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改造,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14日)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强做大绿色经济。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要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绿色办奥,就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2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我们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如果不重视、不抓紧、不落实,任凭存在的问题再恶化下去,我国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我们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耗能产业就占近百分之五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一日之功,但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我讲过,调整产业结构,一手要坚定不移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两手都要坚定不移,下决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6月21日-23日),《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

 


三、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

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些工作应该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同步进行,不能搞成后再改造。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实施。要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尤其要确立这个观点。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因此,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目前,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7月30日)

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7月30日)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07页

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结合化解产能过剩、环境整治、存量土地再开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7页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这是全局、大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要“翻烧饼”。各地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要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要集约高效开发,限制开发区域要做好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令行禁止、停止一切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开发活动。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0页

我们要认识到,在有限的空间内,建设空间大了,绿色空间就少了,自然系统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就会下降,区域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就会变差。要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2页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3页

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2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03页

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就要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有的材料说,全国有约百分之十九点四的耕地受到污染,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的占百分之二点九;有百分之七十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污染也很严重,长三角、珠三角重金属污染区很多,水污染也很严重。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74页

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我到海南去时,就对海南的同志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九百多年前,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时,就写下不少描绘海南风景的诗句,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等等。我到湖南去时,也对湖南的同志说,湖南自然风光秀丽。毛泽东同志在《答友人》中写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那都是美景啊!那次还去了湘西,我就想起了沈从文在《边城》、《萧萧》等作品中描写的湘西风光。搞新农村建设,决不是要把这些乡情美景都弄没了,而是要让它们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所以我说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83页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4年1月26日-28日),《人民日报》2014年1月30日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4年2月25日、26日),《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环境容量的基础是生态空间。这一区域环境问题突出,说明其吸附污染的空间少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消化器官出了问题,整个身体必然会出现不适。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去年已经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还要在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完善合作机制。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可考虑加大河北特别是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地区退耕还湖力度,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提高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我国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高分贝的警讯已经发出,部分区域已出现水危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水已经成为了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了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一则广告词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我们绝对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保障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治水必须要有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提出节约优先,这是按问题导向确定的一条很有针对性的方针。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形成今天水安全严峻形势的因素很多,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把水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供给的资源,把水看作是服从于增长的无价资源,只考虑增长,不考虑水约束,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要素,没有看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有不可抗拒的物理极限的。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我们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对水的需求还没达到峰值,但面对水安全的严峻形势,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水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自然界的淡水总量是大体稳定的,但一个国家或区域可用水资源有多少,既取决于降水多寡,也取决于盛水的“盆”大小。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象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环不已。

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要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解决水供给问题,要从涵养水源入手,从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采取必要的工程性措施,搞一些水库和调水工程,但不能把眼睛仅盯在这方面。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一些地区为了增产粮食,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下游断流、地下水超采,斩断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充水源,形成地下漏斗、地面沉降。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耕地荒芜、城市塌陷。决策时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干,这样干了有什么负面效果,不要让后人骂我们无知。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要顺应自然,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祛滞化淤,固本培元,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坚决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高楼、轻绿色”的做法,既要注重地下管网建设,也要自觉降低开发强度,保留和恢复恰当比例的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湖泊湿地是“地球之肾”,针对我国湖泊湿地大量减少的状况,我们是不是到了必须“补肾”的阶段呢?再不“补肾”,我们还能撑多少年呢?要采取硬措施,制止继续围垦占用湖泊湿地的行为,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要退耕还湖还湿。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要把华北地面沉降问题作为一个重大专项,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提出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增强水涵养能力,统筹永定河、潮白河上下游用水,进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对策,要考虑把白洋淀再恢复起来。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4月15日),《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就是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

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国能源利用方式粗放,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总量过多。国家统计局统计,二〇一三年能源消费总量为三十七亿五千万吨标煤,但各地统计数汇总结果可能远大于这个数。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一点五。这就是说,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敞开口子消费能源,不仅我国资源、环境不可承受,全球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一半能源。节能即减排,少用一半能源,就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排放。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

有人担心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会影响发展,这大可不必。过去,我们不太注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太注重能源供给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这种观念和做法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了。我们当然要继续发展经济,但要根据能源资源禀赋、通过能源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改善来带动经济增长。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形成提高能效、集约高效利用能源的倒逼机制。单位产出用能下降了,原来的能源消耗总量可以支撑更大经济规模,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可以提高。所以,必须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住,这是首要任务。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

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的激励约束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更好保障农畜产品安全。对山水林田湖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4年12月9日)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的指示(2014年12月),《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3日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5年1月19日-21日),《人民日报》2015年1月22日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如果把青藏高原生态破坏了,生产总值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青藏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开发和保护、建设和吃饭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8月24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2页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在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2-783页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83页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虽然提出了多年,但落实不力。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定位错了,之后的一切都不可能正确。要加快完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1页

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31页

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不少地方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还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如西藏、四省藏区、武陵山区、滇黔桂部分贫困地区等。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要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对贫困地区二十五度以上的基本农田,可以考虑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并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保有指标。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不够精准,有些被省里截留平均分配了,有些拨付到县里后被挪作其他用途了。要做些改革,比如,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从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中拿出一点,作为他们保护生态的劳动报酬。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

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如果一个城市过度集中产业、过分拓展功能,人口就会过度集聚,就会占用更多农田和生态用地。一旦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水资源承载力,就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或者从其他地区调水。当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时,环境容量就不可避免变少,污染就必然加重。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我国古人说:“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了。《管子》中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逐步建成的。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瑞士等国提出了“重新自然化”概念,将河流修复到接近自然的程度,很值得借鉴。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

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要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要增强系统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使沿江各省市协同作用更明显,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月5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要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增强发展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

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27日

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所以说,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2016年5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1页

移民搬迁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如果都集中在不能生存、不能生产的地方,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恶性循环。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群众搬出来,到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发展,让原来的地方宽松一点,生态也能得到改善修复,这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在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视察时的讲话(2016年7月19日)

要加强绿色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加强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继续推进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要强化源头保护,下功夫推进水污染防治,保护重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投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政绩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

——在宁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6年7月20日)

我要特别强调黄河保护问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现在,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百分之七十,远超百分之四十的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警戒线,污染黄河事件时有发生,黄河不堪重负!宁夏是黄河流出青海的第二个省区,一定要加强黄河保护。沿岸各省区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黄河的重要责任,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

——在宁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6年7月20日)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结点。祁连山作为“青海北大门”,其冰川雪山融化形成的河流不但滋润灌溉着青海祁连山地区,而且滋润灌溉着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被誉为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库”。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所以,青海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无法替代。

另一方面,青海又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就像水晶一样,弥足珍贵而又非常脆弱。全省七十二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百分之九十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域。这决定了青海保护生态环境的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三江源和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节选)》(2016年8月24日)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2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总量上限,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对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

——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2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

近些年来,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但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绿色还不够多、不够好,我们要继续加油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步伐,增加绿化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共同把祖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2017年3月29日),《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逐步减少并消除重污染天气,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的重化工等项目,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农膜回收率,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要发展绿色清洁生产,有效控制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要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设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要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理,强化建筑、交通节能,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各种废弃物和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5月26日)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2017年8月19日),《人民日报》2017年8月20日

 


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

要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4月10日)

我们要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人民群众不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有更多不满。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老百姓想法也是一致的,为什么还扭着干?所以,我想,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一次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的环境整治行动,在这方面也要搞顶层设计。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第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讲话》(2013年4月25日)

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5月24日)

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态度要坚决、步子要稳妥。对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企业,要坚决关闭淘汰。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即使是有需求的产能也要关停,特别是群众意见很大的污染产能更要“一锅端”。对一些偷排“红汤黄水”、搞得大量鱼翻白肚皮的企业,决不能心慈手软,要坚决叫停。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讲话》(2013年9月22日)

北京的PM2.5已经十分严重了,若黄标车还不管,不限制汽车上牌的话,既会加剧交通拥堵,更会加大解决污染问题难度。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讲话》(2013年9月22日)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如此严重,导致河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扭转。在全国重点监测的七十四个城市中,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河北占七个。不坚决把这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产量降下来,资源环境就不能承受,不仅河北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周围地区甚至全国生态环境也难以支撑啊!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2013年9月23日-25日)

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今年以来,各地雾霾天气多发频发,空气严重污染的天数增加,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当时的尘雾大概不是现在的雾霾,但这种描写与现在雾霾严重时很相像啊!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军令状,立行立改,不能把雾霾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了!要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污染物减排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把已经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虽然说按国际标准控制PM2.5对整个中国来说提得早了,超越了我们发展阶段,但要看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也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处置。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雾霾问题,发达国家都有过,像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和里昂都走过这个路,美国纽约、洛杉矶也是。北京正在全力以赴治理大气污染,制定了《北京市二〇一三——二〇一七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重大举措,现在的关键是下大气力抓好落实,不断取得成效。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整治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互促进原则,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聚焦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四大重点领域,集中实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措施。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有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PM2.5的来源,三分之一是因为燃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增加低碳清洁能源使用量。这不仅要减少北京用煤量,更要减少河北用煤量。河北要切实抓好压减六千万吨钢、六千万吨水泥、四千万吨燃煤、三千万箱玻璃工作。可考虑采取多项举措,增加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供应,替代京津冀特别是河北用煤。比如,实施“太阳能入户工程”,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考虑扩大天然气进口,或是增加煤层气供应,等等。

——《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遏制住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状况。地下水污染状况不像雾霾,人人看得见,还没有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但如果不着手加紧治理,到污染得大家没水喝的程度,就会变成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要有预见性、早动手,是否能像“大气十条”那样,拿出几条硬措施。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4日)

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出现了“APEC蓝”。这次压力测试证明,只要有关方面携手努力、下大决心,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好的,不是什么绝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9日)

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14日),《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城市工作指导思想不太重视人居环境建设,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重发展、轻保护,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现在,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很高,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20日)

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5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不少环境问题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老百姓长期呼吸污浊的空气、吃带有污染物的农产品、喝不干净的水,怎么会有健康的体魄?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9日)

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正视问题、着力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掩盖问题。群众天天生活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不仅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组织开展了环境督察,目的就是要督促大家负起责任,加紧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治理和修复土壤特别是耕地污染,全面加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综合整治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问题,全面整治工业污染源,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9日)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发挥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9日)

当前,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这个问题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14日)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这项工作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目前,北方一些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冬季大量采用分散燃煤取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是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雾霾严重城市化地区的散煤供暖清洁化。

要研究制定清洁取暖的总体规划,对适宜于集中供暖的,继续推进集中供热并提高清洁化水平;对不适宜集中供暖的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小城镇,主要通过分布式清洁供暖的方式替代散煤取暖。要放开供暖、能源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准入限制,建立有利于清洁供暖价格机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清洁供暖领域。要通过免税降费和电网让利等方式,通过电力体制和电力价格改革,把电价降下来。通过加强配电网建设、减免过网费、发电企业和供暖用户直接交易等方式,使弃风、弃光严重的地区将风电、光电直接用于供暖。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清洁供暖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煤改气要多方开拓气源,提高管道输送能力,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有规划地推进,防止出现气荒。要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和专业化企业生产沼气、生物天然气,促进秸秆沼气化,更多用于农村清洁取暖。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项工作关系十三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系垃圾处理中的“邻避”困局能不能从根本上破解。

目前,垃圾数量增加迅速,传统填埋方式处理空间不足,而采取清洁的焚烧方式普遍受到“邻避”干扰,重要原因是没有普遍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试点试行十六年基本上仍在原地踏步。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要研究总结浙江等地的好经验,加快在全国推广。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方案,发布后各地方要认真贯彻落实。要加快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的法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像生态文明试验区、北京上海这类国际性大都市、各地新城新区等就应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作出表率。要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做得好的地区要表扬,做得差的要批评。党政军机关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制度。要增强文明素质教育,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幼儿园抓起,培养全社会良好习惯。要加强生活垃圾“四分类”处理的系统性设施建设。各地在编制市县空间规划中,要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明确厂址,破解“邻避”困局。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这项工作关系六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

我国年养殖十一亿六千万头猪、一亿六千万头牛、六亿只羊、一百七十九亿只家禽,产生粪污三十八亿吨,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给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要在国家层面明确政策导向,明确主管部门和地方责任,形成中央和地方、企业和居民合力推动的大局面。

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是农村能源和有机肥料的重要资源。要研究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强制性资源化处理的制度。要完善促进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的激励机制,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秸秆、餐厨垃圾等生产沼气和提纯生物天然气,对生产沼气和提纯生物天然气用于城乡居民生活的可参照沼气发电上网补贴方式予以支持。

在实施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政策中,要支持农村居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等使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产生的有机肥。要比照资源循环型企业的政策,支持从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发展。各地要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

 

微信二维码